发布时间:2025-09-28 01:24:21 人气:
1979年的一天,北京八达岭长城上,一个身穿绿色军装的小男孩拿着一罐可乐在喝。
这个瞬间被美国摄影师詹姆斯·安丹森“捕捉”,随后登上《国家地理杂志》,标题为《红色中国的第一罐可乐》,而这一画面也被西方媒体解读为:中国改革开放初期,中外文化交流的标志性影像。
照片中的男孩名叫黑建涛,当时的他只有8岁,却意外成了时代符号,如今46年过去,这位“可乐男孩”的人生轨迹,恰恰映照了中国从试探性开放到自信融入世界的历程,现在的黑建涛过着怎样的生活呢?
现在的黑建涛对拍摄当天的记忆已经非常模糊了,只记得当年“天没亮就被叫醒,坐绿皮火车去长城”,甚至因好奇还把自己锁在车厢厕所里。
而他并非网传的“新中国第一个喝可乐的人”早在1978年底,可口可乐已通过香港进入北京,但这张照片的象征意义远超事实本身。
1979年3月恰逢中美关系缓和初期,一个中国孩童手握西方饮料站在长城上,被国际媒体解读为“中国对美国文化的开放态度”。
有趣的是,黑建涛起初完全不知自己“火遍全球”,照片发表后,他在北京按部就班长大,直到2019年可口可乐为庆祝进入中国40周年,通过格林纳达驻华大使馆联系他时,他才第一次看到这张照片。
为确认身份,可口可乐用了三四个月调查他的籍贯、年龄,比对童年照片,甚至发现他拿可乐时小拇指弯曲的习惯至今未变。
这种谨慎背后,是品牌对历史真实的敬畏,也折射出这张照片在文化叙事中的分量。
黑建涛的人生并未因这张照片改变轨迹,他的成长反而成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。
1988年他考入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,靠倒卖邮票赚零花钱,给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同学买羊皮手套。
毕业后,他进入北京住总集团参与早期房地产开发,后留学加拿大,最终创业成立投资咨询公司。
命运的巧合在2016年再次出现,因热爱高尔夫,他成为中央电视台高尔夫赛事解说嘉宾,而首场解说比赛的冠名商竟是可口可乐。
他从镜头前的“可乐男孩”变成解说席上的评论者,这种角色转换暗合了中国从观察世界到参与世界的进程。
如今他身兼企业创始人与媒体人双重身份,坦言“国货自信”已深入下一代生活——他2006年出生的儿子更爱李宁和国产饮料,对舶来品毫无特殊滤镜。
这张照片的传播史本身就是一个有趣的文化分析案例,西方媒体强调其“破冰”意义,但黑建涛澄清:当年可乐的味道“并不好喝”,他的表情其实是“又得喝、又不敢吐”的尴尬,这种认知差异揭示了符号化叙事与个体真实体验的错位。
更值得深思的是,黑建涛的故事常被误读,有媒体称他在上海创业,他明确表示“从未离开北京”,有人认为他因照片获得机遇,实则他靠专业能力立足。
这类误读反映了一种普遍心理:人们倾向于将个体命运与宏大叙事强绑定了,却忽略了普通人在时代中的主动选择,正如黑建涛所说:“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的见证者,但更要做创造者”。
如今的可乐已成为中国随处可见的“肥宅快乐水”,黑建涛一家三代的饮料选择变迁,成了消费升级的生动注脚。
他童年时饮料是奢侈品,一瓶北冰洋汽水要考满分才能喝到,儿子这代却面临“选择困难”,国产与国际品牌琳琅满目,这种变化背后,是中国从物资匮乏到市场繁荣的飞跃。
2018年,黑建涛的照片被选入改革开放40周年影像集《时间的力量》封面,当他手持这本书接受采访时,感慨道:“这张照片见证了中国饮料行业从引进外资到自主创新的历程”。
而当年拍摄他的摄影师詹姆斯已于多年前去世,二人未能重逢,但黑建涛仍通过媒体表达祝福:“祝他今生安好”。
黑建涛的书架上,那张长城照片与儿子手握国产饮料的合影并排摆放,两代人的影像拼贴出46年的变迁——曾经代表“西方新鲜感”的可乐,早已褪去神秘色彩。
而当年那个在长城上略显拘谨的男孩,如今更乐意看着下一代在国货与国际品牌间自由选择,或许,真正的开放不是追逐符号,而是让每个普通人都能从容地拥有选择权,平淡地见证历史成为日常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男子入住上海一连锁酒店,睡梦中耳朵疼痛,一摸满手是血,医生:伤口特征似老鼠;警方已介入调查
幼儿园、中小学等明天停课,多地最新通告!上海国庆假天气公布↗网友:太离谱…
F4巡演彻底停摆!团队与朱孝天撕破脸,因其“嘴碎不协作”遭踢出局公开决裂
Little Kid Steals the Show with a Thumbs-Up After ...